2021台北馬

大哥來破三,83公斤/50歲,2021台北馬無痛破三

運動賽事
發表於 2021/12/28 47,002 次點閱 19 人收藏 24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此區為網友的心得交流平台,以下內容不代表運動筆記立場

    如果你是沒有基礎的市民跑者,可以參考我的破三經驗,無痛但是沒有捷徑。

1. 以6:00/km左右的配速累積跑量很重要,少量多餐,讓身體每次練完都能恢復且變強。

2. 將能量集中在關鍵課表,一周一次門檻跑很夠用,其他天維持低強度,該慢則慢。不管甚麼配速都要維持良好跑姿,抬頭挺胸,肩膀放鬆,全腳掌著地,不推蹬。

3. 中距離18~25km足夠應付全馬,重點在跑完不虛脫不受傷,可以應付幾個月的持續訓練。

4. 高強度痛苦的400/800間歇不見得需要,意志力是用來維持規律訓練,不是單次痛苦的課表。

5. 用50-200m的短間歇來提升速度,著重在良好跑姿、步頻,配速比門檻跑快個幾秒就好,可以加在慢跑、門檻跑之後。

6. 用交叉訓練(如自行車、游泳)來增加有氧能力,降低腿部負擔,平衡全身肌力。自行車有氧騎1h可以折算為跑步5km,游泳1km可以折算跑步4km。

7. 拉長訓練週期,耐心、紀律、持續累積就會有大突破。

筆者1972年次,身高183cm,體重長期維持83公斤上下,近年體脂率約15%,有點肌肉線條,但是上半身肌肉多其實會增加耐力運動的負擔,吃多喝多汗水無敵多,氣溫一高就軟趴趴,試過多次減重都無功而返,除了缺乏意志力,畢竟沒有太多脂肪可以減。過往跟一般市民跑者一樣,沒受過正規訓練,課餘打打球,偶爾跑個10圈操場就自以為了不起,畢業後第一次參加路跑是2002台北馬拉松9km組56分完成,隔年初半馬2h27m,跑了幾年半馬才破2,完全是路人甲水準,2009之後主要參加鐵人三項,隨著訓練量增加,三項成績也緩慢提升,2009年底白河初馬3h58m,上一個全馬PB遠在2015年南科馬3h16m,後來因為受傷與工作關係,訓練質量退步,不敢跑全馬,大約每年冬天跑一場95分左右的半馬,歷年跑量維持平均每周40km,三項周量平均11h。沒有基礎加上體重不輕、跑姿不良、課表自己研究,800間歇、門檻跑、30km長距離亂跑一通,不小心就超過負荷,三不五時就會拉傷發炎之類的,左膝目前還有後遺症貝克氏囊腫。

因為常受傷,每年都只能維持這樣的跑量。

三鐵賽前的準備,通常會跑幾次6x1.6km@4:20/km的門檻跑,常常邊跑邊想那麼多跑者全馬破三,我連這個配速都很吃力,半馬95分就爆心跳,還常常受傷,頻率高到不好意思去同一家診所,這輩子應該不可能破三,無法想像。直到2020/11三鐵賽季後,準備一個半月,跑了一場91分的半馬PB,這時才覺得跟破三有搭上邊,練了這麼多年三鐵,基礎體能的確有提升。賽後想趁勝追擊,跑了幾次800/1000M間歇課表,結果右腳阿基里斯腱受傷不輕,跑步停了一個多月,只能游泳跟騎車,但是腳傷一直沒好轉,後來去針灸才復原。

2021/03可以跑步後,檢討自己常受傷的主因,是因為想提高訓練效率,一出門就想拉高均速,連熱身緩和都想跑快一點,周跑量不高,強度課表比重超高,效率是有,兩腿卻負荷不了,一受傷體能就大幅倒退,被迫降速。檢討後決定採取少量多餐的方式,單次不超過10km,起跑配速6:30/k再視體能狀況慢慢增加到5:30/k,以不再受傷為原則,雖然都慢慢跑,跑步狀況卻恢復得很好,勉強可以應付四月的三鐵跑步項目。

2021/05之後三級警戒,戴著口罩在河濱公園慢跑,反而可以強迫自己好好打底,讓雙腳變強壯,一周兩次中距離(18-25km)就往鮮少人跡的山裡(總爬升~300M,平均坡度~3%),單次100~130min,配速6:30-5:30/k,其他天3~10km慢跑6:30~5:30/k,少量多餐累積跑量,室內自行車訓練台以3~4x10min @FTP(~85%最大心跳)代替跑步的強度訓練,還有LSD 2~4h@60~70% FTP,提升耐力。2021/08之後,下半年的三鐵賽事全部延到2022,無奈之餘,決定好好準備一場全馬,把跑步能力提升,開始加入萬年不變的週二乳酸門檻跑6x1.6km @4:20/km +短衝刺3~5x200m @45~50s,短衝刺著重在提高步頻、維持良好跑姿,速度隨意,以身體可以負荷為原則,週六進行小於25km '且' 小於150min的山路長跑6:30~5:30/km,單次跑太多太快,恢復變慢會影響下周的訓練,其他天通常起床後不先吃早餐,喝杯無糖啡咖後,先騎訓練台熱身再出門慢跑3~10km @6:30~5:30/k,延長單次有氧運動時間與提升脂肪利用率,強度一定要低,不然會低血糖頭暈,不跑400/800間歇避免受傷,訓練台時間跟強度降低,以來得及恢復可以完成週二乳酸門檻跑為目標。

2021/09第一次入手碳板鞋NIKE Vaporfly 2,加上氣溫逐漸降低,到10月份週二門檻跑自然不勉強的提升到5x2.6km@4:05~4:10/k + 短衝刺3~5x200m@45~50s,週六長跑改成操場漸速跑18~22km@4:45-->4:10/k,先慢後快,加強補給,跑完沒有覺得氣力放盡,疲勞恢復也很快,才開始把目標訂在以前不敢想的破三。2021/11跑了板橋半馬跟冬山河半馬當作全馬配速練習,周間課表照常,賽前一天休息,比賽配速先慢後快4:20/k-->4:10/k,板橋半馬89m53s破PB,這時才有信心挑戰12/19台北馬。

2021下半年針對全馬準備,克服受傷的原因,10月、11月才有月跑量400km

時間快轉來到比賽當天,從C區出發,花了40秒才通過起點拱門,前面3公里真的很擠,很難超車,只好耐著性子當熱身,第1公里只有4:41/km的配速,跑得很彆扭,第2公里好一點4:18/km,過仁愛圓環以後人群才散開來,可以維持4:10-4:15/km的配速,這時完全看不到破3集團的蹤影,只能跟著速度相近的零星跑者,多少擋點逆風。本來以為比賽周減量休息,應該可以輕鬆維持4:15/km以內的配速,結果感覺沒有餘裕,大腿後側跟屁股都有點緊繃,10km後熱開了才改善,賽前14-8天捨不得完全放掉騎車跟游泳應該有影響,還好中山橋跟環東大道的短上坡都能不太痛苦地爬上去,另外下環東大道的坡蠻陡的,很難跑,衝下坡很吃股四頭肌的力量,這幾個月的練習路線都有一些緩坡,讓83kg的我勉強可以應付。

  10km開始每5km吃一包能量膠,再進補給站喝口水,天氣涼爽,可以節省一些喝水補給的時間。環東大道上有些逆風,沒有傳說的可怕,慶幸遇到絕佳的天氣,通過半馬感應地墊大會時間已經90m53s,後半段得加速才行。下高架後的折返點交會終於看到一大群破3集團,大概落後200公尺,應該沒機會追上,只求不被拉開距離,29km轉進河濱公園向西前進,東北風變成順風,配速增加到4:00-4:10/km,開始一路超車,大腿狀況不錯,心想破3穩當了,沒想到34km公里北轉後,不時有大逆風讓我嚴重降速,這時前方的跑者全部躲在破3集團內,跟集團之間形成一個真空帶,只能頂風獨跑,38km後終於轉進市區,但是配速沒增加,一直在4:20/km,累了,腦袋一片空白,不敢看總時間,只能努力提高步頻,不要抽筋應該有機會,41km後,不確定終點還有多遠,心想破3與否只有幾秒的差距,錯過這次會嘔死,只能火力全開,大腿僵硬,吸不到空氣,心臟狂跳,轉進台北田徑場,附近的跑者也都表情痛苦在做最後衝刺,終點拱門前看到大會時間剛過3小時,很可惜,還好晶片時間2h59m40s,破3成功。賽後看手錶,最後衝刺心跳竟然來到184bpm,創下人生最高紀錄,真的盡全力了,通過拱門後,有幾分鐘胸口有真空的感覺,講不出話來。

跟旁邊跑者比較,真的很大隻。

比賽心率配速資料





往下滑看下一篇

檢舉

我認為這個內容是
廣告
情色
侵權
其他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