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知識】跑步時為什麼用配速來衡量快慢?

發表於 2019/05/08 35,017 次點閱 0 人收藏 1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配速的意義是什麼?

用 km/h 或者 m/s 來衡量快慢可以說是大眾最基本的認知。那為什麼跑步時不用 km/h 或者 m/s,而是要用配速來衡量呢?配速到底好在哪裡?

(圖片來源:愛燃燒)

配速是啥?

配速是什麼?這個問題對跑友們來說,可是一點不陌生。配速是指完成一公里或者一英里所用的時間,常用於馬拉松等長距離項目中。

配速是耐力項目中的關鍵指標,一些教練認為,運動員在訓練時,以適合身體條件的配速來進行訓練可以起到刺激身體,提高運動成績的作用。

國內外跑者對配速認知的概念的差異,最多可能就在時間/公里時間/英里,當然了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為什麼我們要用配速來衡量速度,而不是直接用速度,比如 km/h 或者 m/s。

(圖片來源:路透社)

為啥是配速?

為什麼是配速而不是速度呢,這主要取決於這項運動本身:

1、跑步本質上是一種競技性運動

競技體育,當然是用成績說話,時間是最直觀的感受。就拿馬拉松這種長距離項目來說,距離是固定的,運動員感知自己成績最直觀地的方式就是看時間,馬拉松每公里/每英里都有指示牌,只要看通過這段距離用的時間,就可以感知自己的速度。特別是在運動手錶還沒發明的時代,時間是最好的衡量指標。

(圖片來源:愛燃燒)

對於長距離項目而言,比賽計劃會設定在多長時間完賽,那麼具體到每公里,就是時間,所以配速(每公里/英里的用時)更具有參考價值,可以讓運動員更好的掌握自己的節奏,把控比賽。

2、以速度評估並不合適

速度分為平均速度和瞬時速度。對於馬拉松運動而言,那個更有參考價值呢?無疑,肯定是平均速度。那將平均速度放到馬拉松比賽中,有實際顯著的價值嗎?很少。
首先,針對馬拉松來說,全程的平均配速更具有參考價值,但是人不是機器,很難保證全程維持一個速度,即使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馬拉松運動員基普喬格,也無法做到,雖然他的控速能力已經讓人感到害怕。

Kipchge 與 Kimetto 破世界記錄,每 5K 用時對比(圖片來源:愛燃燒)


用平均速度作為參考,這就造成一個問題,很難估量,而且麻煩,運動員評估起來也比較複雜。所以,這種方法可以用嗎?可以,但是適用性不強。
說了這麼多,大家應該對為什麼使用配速而不是速度來衡量有了一個清晰的概念,那麼具體到訓練和比賽中,配速對於我們究竟有什麼意義呢?


配速的意義

1、直觀、方便計算

對於長距離項目來說,配速是最好的衡量的指標之一。跑友們可以根據手錶顯示的配速知道自己每公里的用時,進而進行估算自己的完賽時間、比賽計劃調整等操作。

2、培養節奏感、速度感

對於馬拉松這樣的長距離耐力項目而言,最重要的就是一個節奏感(速度感)。對於大眾跑友而言,全程盡可能均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

比賽中,配速能幫助我們更好的控制自己的節奏,及時發現和調整,避免因為興奮或者其他導致速度過快而崩掉,幫助我們更好的完成比賽。

3、衡量身體狀況

無論是在進行訓練亦或者在比賽中,配速都可以幫助我們衡量身體的狀況,心率雖然更準確一些,但並不是所有跑友比賽都會戴心率帶。但是,大多數跑友都會使用運動手錶。

如果在奔跑過程中,跑得特別痛苦配速還上不去,或者後半程出現不斷掉速的情況,那麼就說明身體到達一定的負荷或者疲勞了,這時候就應該視情況即時調整。

4、方便訓練計劃的製定

我們都知道根據心率來進行訓練更科學一些,但是,這個衡量相對麻煩一些。但是用配速的話,就簡單一些,比如有氧心率對應的配速大致在 430-500 之間,那麼訓練時用 430-500 之間的配速進行就可以了,如果非要跑到某個心率區間則相對難衡量一些。

所以,為什麼用配速呢?因為配速好用啊。


原文出處:跑步時為什麼用配速來衡量快慢?



以上內容由愛燃燒授權刊出,為尊重原著與忠實呈現文意,內容僅做簡體轉繁體,故可能因文化差異,而有不同的翻譯及語法詞彙,還請各位跑友們參酌。


*跑步知識 就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