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奧運的詛咒》 應驗 2020 東京奧運是一場詛咒?!

發表於 2020/04/15 4,427 次點閱 0 人收藏 30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即將來臨的二〇二〇年東京奧運或許將會是一屆被詛咒的奧運,書中所提到的奧運泡沫正好來到巅峰,日本則是傾全國之力想要扭轉局面,讓東京奧運成為既賺錢又能護住大國面子的一次盛會。不料一場肺炎疫情正侵襲著全世界......_石明謹(專業球評)

四年前,《奧運的詛咒》這本書首次出版。作者安德魯・辛巴里斯(Andrew Zimbalist)秉持著「冷酷地剖析奧運和世界盃的經濟學,也要讓非經濟學家易於理解」的精神,寫下了這本「奧運診斷書」。

今年東京奧運的坎坷命運,彷彿應證了奧運的詛咒。而這本書再次帶領我們去思考,究竟奧運為何演變成今日的「奧運的詛咒」?


 從沒有人想辦到爭相搶辦:洛杉磯奧運為分水嶺 

一九八四年的奧運本來沒有任何城市要舉辦,在無人競爭的情況下,洛杉磯因而雀屏中選
(圖片來源:
Olympics


一九八四年的奧運本來沒有任何城市要舉辦。一九六八年的墨西哥市奧運被暴力和政治抗爭淹沒。一九七二年的慕尼黑奧運發生十一名以色列運動員被恐怖分子殺害的悲劇。一九七六年的蒙特婁奧運,其花費是原預算的九・二倍,這個城市付了三十年才把欠債付清。

當時辦奧運沒有什麼光彩可言,國際奧會根本找不到主辦城市。在無人競爭的情況下,洛杉磯雀屏中選。國際奧會承諾會補償所有主辦賽事的損失,而洛杉磯也只要使用現有的場館即可,其中有一些場館是一九三三年洛杉磯奧運留下來的,以這麼有利的條件,再加上彼得・烏伯洛(Peter Ueberroth)聰明大膽的企業贊助策略,使洛杉磯奧組會 (L. A. Organizing Commitee)得以小賺兩億一千五百萬美元。

洛杉磯的經驗扭轉了潮流。因為有利可圖,許多城市和國家開始競相爭辦奧運,競爭過程和運動比賽本身一樣激烈。想要爭辦的城市花的錢越來越多。到了今天,花上一億美元來爭取是很普遍的事。


 奧運花費無限上綱 歷史再度重演 

由於每一個國家都想超越他國,辦奧運的花,例如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花了四百億美元
(圖片來源
中國日報


由於每一個國家都想超越他國,辦奧運的花費飆升,二〇〇八年北京奧運花了四百億美元,二〇一四年索契冬季奧運更花了五百億美元。開發中國家也爭相主辦,但由於交通、運輸、電力、旅館和運動設施本來就不足,她們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其他超大型賽會也越來越花錢。每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足球賽,一九九四年在美國舉辦只花幾億美元,二〇一〇年南非世界盃卻花了五十到六十億美元,二〇一四年巴西世界盃則高達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美元。二〇二三年的卡達世界盃更可能破紀錄高達兩千億美元。但歷史可能會循環。

開發中國家由於交通、運輸、電力、旅館和運動設施本來就不足,反而需要投入更大的成本。如一九九四年在美國舉辦只花幾億美元;二〇一四年巴西世界盃則高達一百五十億到兩百億美元
(圖片來源:
SPOX


正如一九七〇年代有許多因素讓各國興趣缺缺,到了二〇一四年時,花錢越來越多也讓資源有限和基礎建設不足的國家卻步。雖然鼓吹者總愛宣揚主辦超大型賽會對經濟有什麼好處,當地民眾卻不領情。經濟利益看不到,基本社會福利倒是被排擠掉了。這些賽會對富有的鼓吹者有利可圖,但買單的總是中下階層,所以大家越來越沒興趣。

分配不均在開發中國家是很嚴重的問題。目前的開發中國家,尤其是「金磚五國」(巴西、俄國、印度、中國、南非)這些資源比較少、財政比較困難、主辦成本比較高、所得分配比較不均的國家,主辦奧運和世界盃很容易引發大規模抗議。雖然舉辦超大型賽會並不是造成貧富不均的主因,但的確會強化既有的貧富差距。


 過度吹捧奧運經濟利益 申辦城市背後的利益勾結 

每一個申辦城市的背後都有龐大的經濟利益,然而作者指出,除了少數例外,想像中的經濟利益其實都是幻影
(圖片來源:
Insider

在申辦奧運時,標準程序是由每一個國家的奧委會在比賽的十一年以前先徵詢國內有哪些城市想申辦,然後在九年以前決定由哪一個城市代表該國申辦。這個城市稱為「申辦城市」(applicant),要給國際奧會十五萬美元的申辦費。然後再從中選出三到五個「候選城市」(candidate)。每一個候選城市都要再付五十萬美元給國際奧會。

每一個申辦城市的背後都有龐大的經濟利益,包括大建設公司、保險公司、旅館業、地方媒體、投資銀行(它們可以賣債券)以及為它們工作的律師。這些團體會再雇用公關公司和顧問公司來誇大賽事本身的重要性和經濟利益。

然而除了少數例外,想像中的經濟利益其實都是幻影。更麻煩的是,主辦城市通常要清出土地,這表示要大規模遷移居民和工作機會。主辦城市還要雇用外籍勞工、排擠社會福利資源、大規模借款讓子孫還債。當地居民要忍受大興土木帶來的交通擁擠和污染,而那些場館在比賽結束後不是根本沒用,就是要收一般人付不起的門票。


 贏家的詛咒 

爭辦奧運出現的出價過高現象,在經濟學稱為「贏家的詛咒」
(圖片來源:
CBC


在經過兩年的競爭之後,國際奧會會在比賽七年前選出獲勝者。世界盃的評選過程也類似。由於全世界有很多城市要申辦,而莊家只有一個(國際奧會或國際足總),獲勝者一定會出價過高。而由於每個城市的熱心鼓吹者都是利益團體,出價過高更是註定會發生。因為建設成本不用這些人出,但工程都是他們包。經濟學家把這種競標過程稱為「贏家的詛咒」(winners curse),也就是贏家標到的價格一定會高於受標物的實際價值。

或許,正如本書的推薦人石明謹所說,「不管東京奧運最後是否能順利舉辦,很大的可能性是賠了夫人又折兵,或許這正好是歷史給奧運的又一次提醒,提醒人類過度把奧運拿來當作金錢遊戲的棋子,最後得到的可能是一場詛咒。」


全文摘自:《奧運的詛咒:奧運、世足等大型運動賽會背後的經濟豪賭》,八旗文化出版。


作者:安德魯‧辛巴里斯(Andrew Zimbalist)
 
  哈佛大學博士、史密斯學院經濟系的羅伯伍茲講座教授、《運動經濟學刊》(Journal of Sports Economics)編輯委員,專攻運動經濟學與公共政策,經常為職業運動中的聯盟、球隊、球員協會、主場城市提供專業諮詢建議,且曾在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台(NPR)主持評論職業運動的節目。
 
  辛巴里斯在 2003 年參與了紐約爭取 2012 年奧運的籌備活動,並發現官方宣傳都太過樂觀。2013 年,他與其他兩名學者原先受到美國麻州參議員羅森堡的推薦,參與波士頓爭取 2024 年奧運的十人審議委員會,卻在該州州長迪佛•派崔克的操弄下全部被排除,取而代之的全部是觀光、建築等從奧運中有利可圖的企業人士。辛巴里斯自此對奧運申辦過程中的官商勾結深惡痛絕,於是決定寫下本書,「冷酷地剖析奧運和世界盃的經濟學,讓非經濟學家易於理解」。他同時還擔任「反波士頓奧運」(No Boston Olympics)團體的顧問。波士頓後來於 2015 年 7 月宣布退出申辦,2024 奧運主辦資格由巴黎取得。
 
  辛巴里斯著述甚豐,其中包括《運動、工作和稅收:運動隊伍和球場的經濟影響》(Sports, Jobs, and Taxes)、《讓最好的球隊贏:棒球經濟學和公共政策》(May the Best Teams Win)、《國家的休閒活動:為什麼美國人玩棒球而世界各國玩足球》(National Pastime)。


運動好書 盡在運動筆記*

看更多東京奧運主題文章...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