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科技】經典的極致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發表於 2020/05/19 58,690 次點閱 0 人收藏 1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自 1983 年 Nike 首雙 Nike Air Zoom Pegasus 問世以來,這雙 Nike 史上最暢銷的跑鞋陪著無數跑者與菁英運動員渡過了 36 個年頭,各種距離與賽事的挑戰,而向來每 3 年左右就會進行一次大改款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如今也推出堪稱史上最大變革的新款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採用和過往 Cushlon 調性截然不同的 React 中底材質,並搭配全新調校的 Zoom 氣墊結構與幾何中底,激盪出 36 年未見卻仍能從中嗅出經典氣息的新飛馬靈魂。


 飛馬名人堂 

回顧 Nike Air Zoom Pegasus 的經典傳奇,這雙跑鞋之所以命名為「Pegasus」,意旨「帶著雙翼的飛馬」,速度、律動、翱翔,就是這雙跑鞋的最佳詮釋。


1983 年第一款 Nike Air Zoom Pegasus 推出時即以複合式的結構將氣墊與中底結合,讓跑鞋在緩衝的基礎上增添了輔助推進的性能表現,女子馬拉松傳奇 Joan Benoit 就是穿著這雙跑鞋打破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並拿下奧運金牌,也讓 Nike 決心在日後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設計中做出男女不同的中底結構,讓女性運動員能帶著最適切的裝備上場。


而歷代 Nike Air Zoom Pegasus 中最為當今跑者所熟悉的 想必是奧運五千萬米雙金的長跑好手 Mo Farah 的愛鞋,Nike Air Zoom Pegasus 33。紮實硬朗的 Cushlon 搭配內置 Zoom Air 氣墊的組合,為這雙跑鞋的打造了極具象徵意義的調性,落地紮實硬朗、步伐轉換直率流暢且推進快速而回彈,你絕對不會認錯它。


最近兩年小改款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35 代及 36 代 則透過改變中底,加上全腳掌 Zoom 氣墊配置 ,為延續數年的 Cushlon 平台注入新的活力,延續至今。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科技重點 

React:為飛馬注入全新靈魂

2018 年推出後,React 廣泛地應用在 Nike 各類型的鞋款上,從最初用以取代 Lunarlon 的定位,後續也逐步使用於速度型跑鞋上。(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讓我們把焦點拉回今天要分享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之所以稱這一代是大改款,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底材質的改變。如前所述,Cushlon 的腳感已經在跑者心中深深烙下一個 Nike Air Zoom Pegasus 的經典印象,但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大膽地改用 React 做為中底平台的基礎,React 這個材質的特性與 Cushlon 可說是大異其趣,React 最初研發的目的是用來取代 Lunarlon(Nike 緩衝調性跑鞋的主力素材),React 的 Q 彈又帶有韌性特質徹底改善了 Lunarlon 緩衝有餘但反饋不佳的弱點,跑者在享受舒適腳感的同時,也不用犧牲推進效能。


“React 就像一顆完美的枕頭,你不會希望你的枕頭過於塌軟,或是彈力過度到把你的頭彈起來 ”

初代 React 跑鞋首席設計師 Ernest Kim 如此詮釋。

從 Cushlon 到 React,光就材質本身來看,Nike Air Zoom Pegasus 似乎要變成一雙陌生的跑鞋了,有些飛馬死忠派甚至會擔心 Nike Air Zoom Pegasus 的速度靈魂將被犧牲!

先別想太多,因為一雙跑鞋的調性可不光只由中底材質決定,避震設計、中底結構、大底配置等其他條件都將形塑出這雙跑鞋的腳感,就和打造一款經典跑車一樣,底盤、避震、輪框、輪胎、重量配置,要開得又快又穩,缺一不可。


中底結構:新世代 Vapotfly 平台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的中底結構因應 React 材質的使用而放大,並增加了後腳跟上揚的弧度。

(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React 緩震中兼具彈性的特質雖然表現優秀,但用在以速度為取向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身上可不能直接套用,速度訓練與比賽鞋的中底設計除了良好的回彈,還必須兼具穩定與支撐功能,同時盡可能地減少能量損失,你不會希望快跑時感覺踩在一塊晃頭晃腦的布丁或一踩就凹陷的黏土上吧? 


所以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在 36 代的中底結構上做了改良,特別著重於將後腳跟的「搖椅」結構擴大、圓弧角度增加,修飾成更為偏近 Vaporfly ,透過結構來發揮慣性與加速度效益的設計,跑者能更省力地達到同樣的表現,換句話說,花費一樣的力氣時,速度也會更快。


從中底的結構上可以很明顯的看出 Nike Air Zoom Pegasus 36(左)和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右)在設計上的差異。(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在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改用這樣設計的目的,主要是因為 React 柔韌的特質,在落地時變形量較 Cushlon 更大,若採用原本相對較薄的中底結構,搭配具有彈性的 Zoom 氣墊,在快跑時容易產生支撐度不足的情形,造成能量損失(力量被 React 吸收),因此面積與角度放大的中底結構讓跑者的力量能在吸收與回彈之間取得更好的平衡,並透過搖椅結構快速讓步伐轉換到前腳掌,進而銜接前掌氣墊而能快速向前推進。


你可以這樣想像,如果你讓棒球落在一片薄薄的海綿上,那海綿一定在接觸的瞬間被砸扁,棒球也是硬生生地敲向地面,只能靠本身的硬度與彈性反彈;但如果你把棒球落在一塊厚厚的海綿上,那棒球將會被海綿彈起,也壓不扁海綿。


棒球就是你的腳掌,海綿就是跑鞋中底,同樣材質的海綿如果厚度不夠,那腳掌承受的衝擊力就會越大,也越需仰賴跑者本身的技術與肌力來主動推進;反之,適當厚度的中底將能適度減輕路面衝擊,並在腳掌出力時輔助回彈,達到省力與加速的效果。


Zoom Air:因應中底的配置變化

Zoom 氣墊在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身上更改為前腳掌配置(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在此同時,Nike Air Zoom Pegasus 身上最具象徵意義的科技 Zoom 氣墊也因應中底材質與結構的調整而改變配置型態,由前一代全腳掌配置的 Zoom 變更為前腳掌配置,同時增加了氣墊厚度,提供前腳掌更飽滿的推進力道。


從中底上視圖與側面更可以明顯看出新世代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向 Nike Zoom Vaporfly 平台靠攏,Nike 跑鞋性能一致化的家族特徵正式確立(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如此設計的原因和中底結構有關,更搖椅化的中底讓跑者能更快速、流暢的完成腳掌內旋的動作,跑者的步態也會更容易地運用前腳掌來推進,所以 Zoom 氣墊的配置也順勢將鞋底推蹬的甜蜜點前移,這樣的變化,讓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較一代相比,成為了加速調性更積極的鞋款。


Waffle Skin:向 Bill Bowerman 致敬的傳承

「鬆餅皮」的格狀大底是 Nike 創辦人之一,與初代鞋款設計師 Bill Bowerman 所研發的「註冊商標」,透過區塊內分割配置的大底造型,讓鞋底能兼具彎折的靈活度與向前推進時所需的抓地力。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的大底保留了 Waffle Skin 的經典元素:區塊切割,能兼具靈活度與抓地力,鞋底外側則使用軌跡導引的配置,並加上搖椅式中底結構,讓步態過渡的流程更為順暢(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1972 是 Nike 品牌的創始年,雖然 Nike Air Zoom Pegasus 本次大改款可說是採用了和過往截然不同的性能特徵,許多設計都是在 Nike Air Zoom Pegasus 身上前所未見,但 Nike 仍不忘將一些經典元素保留,刻劃於這雙承襲品牌輝煌歷史的跑鞋上,向往日的光輝歲月致敬!(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在近幾代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身上,這樣的經典傳承仍持續沿用,並透過腳掌外緣的軌跡導引設計讓步態轉換的過程更加流暢;腳掌外緣落地、內旋、全掌落地支撐,拇指球 Waffle skin 彎折、推進,一氣呵成。


鞋面:歡迎進入賽車座艙

一雙好的跑鞋除了性能靈魂的中底與傳遞動力介質的大底之外,鞋身與鞋面的設計也是影響跑鞋性能是否能與跑者步態結合、忠實傳達跑者力量的重要元素,一雙具有絕佳中底材質與設計的跑鞋如果沒有好的鞋面讓雙腳與跑鞋結合,那再好的性能也無法徹底發揮。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如同賽車座艙等級般的鞋面設計(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在鞋面上也下了不小功夫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鞋身的主體採用薄填充的彈性透氣網布,靈活彎折,又能填充腳掌與鞋面的空隙,增加鞋面與腳掌的貼合度;在底層之上則採用半透明工程網眼鞋面,透過浮雕立體式的張力編織來達到動態貼合的穩定性。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將 Flywire 的中足鞋面穩定系統做了更進一步的提升,鞋帶與穿插鞋面夾層間的皮帶形成了複合式的穩定結構,能在跑步過程中不受動作影響而保持緊固貼合。(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中足部分則將前一代 Flywire 緊固系統升級,原本鞋帶透過穿插中足夾層的飛線拉緊鞋身,這樣的設計有時候在快速跑動的過程中容易產生鞋帶與鞋面間的游隙,而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則改用合成皮緊固帶取代飛線,串聯起鞋帶與鞋面,提供更充足的緊固力道與固定面積,讓中足與鞋面能緊密的動態貼合。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鞋款調性 / 定位 / 適合的訓練類型 

新世代的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在改用 React 作為全新中底平台後,正式邁入了前所未有的飛馬新世代,你腳上所穿著的不再是過往那硬朗、紮實、回饋清晰的往日經典,而是腳感更為細膩、靈活、速度輔助能幫助跑者更多的全新詮釋。


承襲不變的速度核心精神,Nike Air Zoom Pegasus 37(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在新世代鞋款調性細膩優化的基礎上仍能看到 Zoom 氣墊、鬆餅大底這些一脈相承的靈魂,這雙跑鞋之所以能成為 Nike 有史以來最暢銷的經典鞋款,就是因為它的設計能符合幾乎所有程度的跑者在日常訓練與比賽時所使用。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能充分提供緩衝與輔助回饋的 React 中底、耐磨的 Waffle skin 大底,滿足了初階及休閒跑者最適切、全方位的需求。


對於進階跑者而言,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前腳掌的 Zoom 氣墊,優化的鞋面中足穩定系統以及修飾後的中底結構,則有助於跑者在進行速度練習時保持穩定的步態,並讓重心前移與施力反饋後的加速表現更為優異。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搖椅式的中底結構,能適應更多不同步態類型的跑者,從落地、內旋、到推進一氣呵成,流暢銜接。(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基本上是一雙能因應各種類型訓練與比賽的跑鞋,但整體來說我個人認為在長距離(25K 以上)配速跑,中短距離(6-16K)節奏跑這兩類的訓練中,更能發揮這一代跑鞋的特點:緩衝與彈性兼具,以及穩定持續的加速力道。


 三分鐘了解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最後讓我們透過「跑鞋研究室」快速回顧一下 Nike Air Zoom Pegasus 37 的改款重點吧!

(影片來源:跑者視角)


責任編輯:哈卡
圖片來源:跑者視角


以上文章由 Nike 贊助刊出。


*運動產品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

抵達終點!沒有更多文章了!

請在此留下訊息,我們會盡快回覆您的問題

跑步足跡 +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