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痛防護】骨頭斷了照跑無誤?疲勞性骨折神不知鬼不覺!
疲勞性骨折,也稱壓力性骨折。顧名思義,意即骨頭承受壓力太頻或太久時,過度疲勞,骨頭本身發生質變產生骨折,下肢承受身體的重量,長時間長距離走路或跑步對骨頭產生的壓力,因此疲勞性骨折絕大多數發生在下肢。以小腿之脛骨和前足的蹠骨最為常見。
疲勞性骨折好發於小腿之脛骨和前足的蹠骨(圖片來源:活骨)
一般骨折的症狀顯而易見,就是骨折處腫痛變形,無法從事正常運動功能。而疲勞性骨折卻常是隱藏不彰,很容易被忽略。尤其是初期,幾乎沒有自覺疼痛,仍可從事例行運動或活動,常在運動後患處疼痛加劇,因為與運動後肌肉痠痛及肌腱發炎疼痛類似,當事者常不以為意。等到疼痛時間過長不癒時,才會懷疑是否是有骨頭的病變而就醫。
日本超跑達人關家良一在他的自述上提到,當年來台參加環台義跑,從頭到尾都是在領跑群,跑到2/3程時開始小腿疼痛,每晚包紮冰敷解痛,隔日繼續前進,咬緊牙根跑完全程,在台北受到英雄式的歡迎。可是回到日本檢查,竟然始發現當時的小腿疼痛,其實就是小腿脛骨幹的疲勞性骨折,休息了半年以上才敢上路。
小腿疼痛源自於小腿脛骨幹的疲勞性骨折,X光檢查看不出骨折線,同位素掃描及磁振 攝影檢查可看出不完全骨折的部位。(圖片來源:活骨)
一般骨折很容易用X光檢查診斷,然而疲勞性骨折卻不一定會在X光下現形,主要是疲勞性骨折可能是不完全骨折,或雖為完全骨折,由於有重力壓迫,使骨折斷面完全貼密,便不容易用X光檢查出來。有時幾周下來重複照X光都看不出骨折線,反而因周圍出現骨痂,才倒過來推斷有骨折的存在。其實要及時診斷出疲勞性骨折並不難,運用更昂貴的磁振攝影檢查,就可確定是否有骨折的存在,但較經濟省時的方法是超音波檢查,可以讓骨折線的切痕及骨折周圍的骨痂現形。
骨折線不容易用X光檢查出來,周圍出現骨痂才反推斷疲勞性骨折的存在有時初期不明顯,直至二三周後骨折線使清晰可見。(圖片來源:活骨)
要診斷疲勞性骨折,首先是對有過量運動或勞動者予高度的懷疑,詳問病史是最重要的關鍵,當事者有無從事長時間、長距離或反覆性的活動、運動或工作,壓力的來源及過量傷害的可能性。新兵訓練、長程行軍、長跑、馬拉松及芭雷舞者,都是疲勞性骨折偏好的對象。骨質的良窳當然是決定是否發生疲勞性骨折很重要的因素,因此原本存在骨質疏鬆風險的病人便有較高的疲勞性骨折盛行率,女性、年長、體型瘦小、營養不良及代謝異常者,骨折風險相對提高。
疲勞性骨折多半是骨折線不明顯,骨折斷面完全貼密的未移位型骨折,在骨折治療上屬最輕型的骨折,很少會動用手術資源,只要骨折部位保持不動,骨折自然會生骨痂而痊癒。保持不動的要領是不持重不載重,或只承受基本重量。
疲勞性骨折對當事者的困擾,主要是症狀過輕而被忽略,診斷太晚,或者輕忽嚴重性,不肯接受嚴格不動的要求,拒絕用石膏固定治療,甚至仍從事原來的運動或訓練。忽視治療的結果,使原來未移位型變成移位型骨折,骨折周圍骨痂增生很多而骨折斷面卻不聯合,產生所謂增生性不癒合,不僅長期受苦,運動能力也無法復原。
疲勞性骨折治療從石膏、護具到鞋具的演變。(圖片來源:活骨)
雖然石膏固定對疲勞性骨折是很實在的治療,也可確信骨折可因此癒合,但對於其不便性及因固定過久產生僵硬有萎縮的風險。現今多以各式護具替代,同樣可以達到固定減壓的效果。足部常見之蹠骨疲勞性骨折不必然需要穿石膏或護具來固定,只要減少行動,禁足跑跳運動,骨折約一至二個月會自然癒合。
患者最常提出的問題是發生骨折後,多久可以恢復運動,繼續其跑步生活?因為每人病情、狀況各不相同,不能一以概之。大致上,骨折局部疼痛現象約一至二個月會消失,稱之為臨床癒合,但深壓及載重過大過久,仍會反映疼痛。
因此行走的距離和時間都要有所節制;再增一倍的時間等待,也就是三至四個月,骨痂增生扎實,骨折線融合,骨頭可承受較大的壓力,原則上可恢復運動或跑步,但並非恢復到原有的運動量,而須漸進式增加時間或距離,骨頭周圍的肌腱肌力也要恢復正常,才能全部復原,因此至少需要半年的時間,才有恢復原來水準的機會。
骨折的部位也會影響癒合及復原的時間,大骨如股骨或脛骨癒合時間較長,一般要六個月以上才會開始嘗試運動。有些運動員無法負擔長期的休養所造成的損失,會要求更積極的治療及提早恢復運動,一般是給予無負重的關節活動,等張肌肉收縮訓練,保持肌肉的活力和伸展力,電療或超音波刺激加速骨痂的癒合。
提早恢復運動時,要根據體能及病情變化,嚴格控管運動量的增減。記得欲速則不達,不要因為提早運動,反而造成疲勞性骨折不癒合。
*跑步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