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企劃
[adidas x 臺北馬] 江協松教練的賽前叮嚀
水中生物
發表於 2015/11/18
9,164 次點閱
0 人收藏
0 人給讚
給讚
收藏
分享
分享至
無論是想破PB或是陪人跑,不管是馬場出入多年的跑者,或是第一次挑戰、想締造人生新里程碑的跑步新手,每一場比賽對於每位跑者來說都有著不同的意義,但不論如何,對比賽做好萬全的準備,就是讓你免去緊張、好好表現,順利達成目標的好方法!知名跑團大腳丫的江協松教練也在此和跑友們分享自己的比賽準備訣竅,讓你掌握天時地利,無所畏懼的大步向前、跑向目標!
江協松教練(照片來源:運動筆記)
因應天時跑更順
天氣是最無法掌握的因素,無論確認了幾次賽前天氣預報,但比賽當天總有個萬一,穿多穿少又或該穿些甚麼,對於跑步新手來說是最重要卻又難掌握的課題;賽前的衣著學問可能比你想像的要大得多,穿太多會過熱、流失水分導致體能下降,嚴重時甚至可能造成中暑;穿太少也有問題,尤其是賽前寄物後如果沒有注意保暖,容易導致肌肉僵硬,開跑後容易抽筋,若下雨的話還可能導致失溫。
要讓身體帶著最佳狀態上場,選擇適當的衣物就很重要,若是天氣溫暖,可以選擇通風、排汗功能良好的跑步背心和短褲,熱身時可穿著風衣,寄物等待前脫去即可;若是碰上較為寒冷的氣候,可以採取洋蔥式穿法,在最外層套上自己不需要的舊衣服,開跑身體暖了後再丟棄。
世界上知名的國際賽事像是紐約馬拉松、波士頓馬拉松等等,都會將跑者丟棄於路邊的衣服回收,收集起來捐給需要的人。若是碰上下雨或天氣真的太冷,準備拋棄式雨衣會是個不錯的方式,除了可以避雨、防止身體淋濕,還具備防風保暖的效用,等起跑後再找垃圾桶丟棄。
下雨時若路面不平,路上的水坑也是個困擾,不僅會讓跑鞋浸溼,也可能影響動作與節奏,不過江教練提到,其實不需要刻意地避開水坑,突然的閃避還可能會因為濕滑或撞到其他選手而導致受傷,也浪費不必要的力氣。
有些跑者會因為鞋子被雨水浸濕,造成鞋襪與雙腳摩擦而產生水泡,江教練說:「跑前可以利用調整鞋帶來避免,近鞋尖端可以鬆一些,不過在離腳踝較近處可以綁緊一點,避免鞋子前後挪動」
考察地利保節奏
在賽前先了解到場地的變化起伏,可以幫助自己配出最適合的速度來完成比賽。以臺北馬為例,全馬的跑者在30k之後會碰上逆風、38k處需要上橋等場地相關問題,於是在此之前你要調整自己的腳步,安排好節奏,避免一開始速度開得太快,一要上橋便覺得腳有如千斤重。
有多少的上坡、有多少的轉彎,這一些其實從大會提供的賽事地圖上不一定看得出來,如果真的很重視這一場的賽事表現,可以實際上到賽道上走一遭最好。江教練也提及,一般IAAF認證的賽事,跟GPS錶相較距離會再稍微長一些。
若是賽道在馬路上,如果可以選擇可以在人行道上跑,若是覺得自己的速度不是那麼的穩定,記得減少跑在賽道中間的機會,避免跟著人群一下把速度拉得太快,失去了自己的節奏。
能量補給不能少
無論是全馬還是半馬,要維持穩定的跑步表現以及供應身體熱量所需,適度地為身體補充能量是比賽過程中不能忘的重點,就像汽車馬力再怎麼大,油箱如果空了也無法啟動,江教練提及除了賽前的早餐應在開跑前兩小時吃完,如果寄物後離起跑時間還很久,也可以在等待時帶著香蕉和巧克力等好消化的食物在賽前補充。
比賽過程中一定要定期喝水,如果有運動飲料更好,可以同時補充水分、電解質、與熱量,在30公里後可以開始吃能量包以補充消耗的熱量,補給要把握30k前固態為主、30k後液體為主的原則,原因在於在一開始時汗水流的較少,然而隨著比賽時間拉長,需要補充的水分就越來越多。
(圖片來源:123RF)
特別要注意的是,當進食固態食物時,一定要配水一同食用而不是運動飲料,由於汗水流失會讓血液越來越濃稠,導致血液中的含氧量變小,不利於能量的分解與吸收,故水分補充相當重要。
若是習慣自己準備補給,可以用小腰包放幾塊能量磚、能量棒,或是蜂蜜,都會是不錯的選擇,選擇自己習慣的補給,讓自己吃起來無負擔。
比賽時要注意的眉角多,不過只要好好做功課,就可以偋除掉可以預防的意外,天時地利加上賽前準備,掌握屬於自己的人和,才能帶給自己一個完美的賽事體驗,讓每一場比賽都是路跑生涯中美好的旅程!
往下滑看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