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為什麼柏林馬拉松有著世界上最快的賽道?
“世界上最快賽道”是因為它的賽道平坦的不得了嗎?
當我們看到下面五大馬拉松的海拔圖比較就會發現,柏林不僅沒有芝加哥一馬平川,和倫敦、紐約的差距也並不是想像中那麼巨大:
德國柏林馬拉松路線高度圖(圖片來源:崔英善)
那麼,是德國人財大氣粗獎金特別高昂嗎?
各馬拉松大賽獎金一覽(圖片來源:崔英善)
- 冠軍獎金:4 萬歐元
- 時間獎(最高):3 萬歐元,破了世界紀錄才另有 5 萬歐元啊!
- 你知道嗎?2016 年的上海馬拉松冠軍獎金是 4.5 萬美元
- 上馬破世界紀錄獎還有 10 萬美元呢!
這麼毫無優勢的獎金,卻能吸引到最頂級的選手,產生最頂尖的成績?還不僅如此,柏林也是傳說中業餘選手創造個人最好成績的福地。這可能也不僅僅是個傳說⋯⋯
各馬拉松賽事完賽時間人數比較圖(圖片來源:崔英善)
這樣的賽道,無疑令人艷羨,這樣的賽事,無疑令人神往。
柏林馬拉松的賽事總監 Mark Milde 在接受媒體訪談、行業會議上都曾稍稍揭示過“最快賽道”的一點點秘訣。2015 年,我在柏林馬拉松的終點等待 3 個不同速度的朋友歸來,拍手加油 7 小時而激動不已,賽後我和石老師專門採訪了賽事總監 Mark Milde。2016 年,第一次作為跑者參賽,以 5 小時 26 分完成柏林馬拉松,兩年不同角度的觀察和思考下來,這個謎題終於慢慢揭開了謎底。
要產生“最快的賽道”,並長年維持這種地位,絕對是一項綜合的系統工程。
正像我們一直在馬拉松賽事管理培訓中所不斷強調的,每一個賽事有戰略定位後,需要各方面的細節全面支撐。柏林馬拉松正是全面圍繞戰略定位展開賽事運營的經典案例。我們來看看這“世界上最快的賽道”究竟是由怎樣的系統規劃來支撐的。
日期選擇
所有在 2016 年 9 月 24 日、9 月 25 日的這個週末來參加柏林馬拉松的海外跑友恐怕都會讚歎柏林的晴朗天空和宜人氣候,不過今年高於 20 度是個特例。Mark Milde 在告訴 BBC 記者柏林的賽道為什麼快時說:”這個時間柏林的氣候是最理想的,風小,平均溫度在 12-18 度之間,而 5-15 度就是國際田聯路跑賽事指南中建議的快速跑步的理想氣溫區間“。另外,回看天氣預報,你會發現今年柏林馬拉松之前的 9 月 17 日週六,之後的 9 月 30 日至 10 月 4 日柏林的天氣其實都是雨雨雨,你會覺得 25 號的晴空萬里只是組織者人品大爆發嗎?
賽道設計
從 1974 年第一屆以來,柏林馬拉松的賽道跑了 8 年的森林邊上,再轉入城市街道,東西德統一後又連接整個柏林,至今經過了多次調整,1998 年升級的賽道上在 1998、1999、2001年三破世界紀錄;2003 年調整的賽道上更是在 2003、2007、2008、2011、2013、2014 年均見證了世界紀錄的誕生。柏林馬拉松的路線設計其實是柏林的絕招,其中的學問絕不僅僅是量出準準的 42.195 公里。
從 Mark 的分享和報導中我們可以看到柏林對路線的基本要求:
- 第一:歷史標誌性的起終點,選手可以拍出極具紀念意義的照片;
- 第二:盡可能平緩,柏林從海拔 38 米出發,高點不超過 53 米,最低點不超過 37 米;
- 第三:路線不能有太多“角”,有的話也要盡可能是平滑的“角”;
- 第四:盡量選擇瀝青路面的道路而不是水泥路面的,減少對選手膝蓋的傷害。
賽道的設計細節,令人歎為觀止(圖片來源:崔英善)
還有一條其實是日曬。今年我自己在溫度較高、日曬相當強的這天跑這條賽道的時候,才發現原來所有頂著大太陽的道路基本都在前半程,在本該難受的 30 公里之後不是林蔭路就是進入了兩側都是高大建築的陰涼道路,直到勃蘭登堡門最後不到 1 公里之前都完全沒有日曬之苦。線路設計者真懂跑者、體貼跑者,才能夠在這些關鍵的時刻讓跑者不因環境帶來的挑戰而減慢成績。
起終點規劃
柏林的起終點充分利用了一條城市主幹道-6 月 17 日大街,所有的起終點功能區則利用了大街北側,從國會大廈一直到選帝侯廣場的所有公共綠地和設施,交通方便,承擔起點和終點兩種功能的人員動線之清晰簡潔實在是賽事管理中的典範,特別是起點,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跑者在達到集結區前的精力消耗,這是我們在賽事管理培訓中一直引用的經典案例。
起點,最大程度地減少跑者到達集結區前精力消耗(圖片來源:崔英善)
賽前服務
柏林馬拉松針對跑者的賽前活動主要有博覽會、博覽會領取物資、賽前早餐跑,還有孩子們可以參加的兒童跑。去年和朋友一起看博覽會時,說實話被領取物資環節的長龍震到了,當時馬上覺得柏林這組織看來也一般般,真沒有德國工程師的範兒。偌大的博覽會場地選手的領取物資的入口只有一個,進去後在接待台領取物資、號碼布、帶手環,我們的朋友在擁擠的長龍里排了半個小時才拿到東西。
今年,博覽會換到了一個小一些的場地,然而動線卻有了徹底的變化,讓領取物資的流程變得極為順暢。流程基本上是:
- 2 分鐘從運動員專用入口進入
- 路上就會有志願者遞到你手裡標準參賽物資,裡面有各種紀念品和宣傳材料
- 1 分鐘走到領號碼區入口的機器帶手環
- 1 分鐘按志願者指示走到最空的接待台排隊領號碼布,我到的時候估計最長的隊伍排隊不會超過 5 分鐘。
- 到接待台工作人員 1 分鐘即可確認身份信息,拿到現場打印的號碼布和設置的晶片
領取物資、機器配戴參賽手環(圖片來源:崔英善)
之後,就可以在博覽會吃吃喝喝看看買買了,跑者必備的所有東西在這裡都可以買到。
詢問、領預訂的參賽 T 恤則全部有獨立區域(圖片來源:崔英善)
在《分槍出發這件事兒,離中國還有多遠?》這篇文章裡,我們詳細介紹過對於大型馬拉松賽事來說分槍出發的重要性。對於柏林馬拉松這麼強調速度的賽事來說,分槍出發和分區站位都是必然的選擇。
有趣的是柏林的分槍和分區在時間安排上的策略,4 小時 15 分以後統統歸入 H 區,而 4 小時 15 分之前精細地分出了 7 個區,每區入口不同,且隔離清楚,明顯是重點保障 4 小時 15 分之前的選手能夠跑動順暢,不受到過慢的選手的打擾。這也和我們之前看到的 4 小時之前完賽的選手比率超高是一致的。
精準的時間區隔,幫助選手跑動更加順暢(圖片來源:崔英善)
賽道藍線
提示跑者如何跑出最短的路線的賽道藍線基本是頂級賽事的標準配置,柏林絕會不例外。說實話一個全程下來,很多業餘選手的運動腕錶量出來多個 1、2 公里都是有可能的,這主要是因為跑者在現場的人流中其實無法判斷賽道丈量中使用的最短距離是什麼路線。而我這次盡可能沿著藍線跑,運動腕錶測出的距離只多了 500 米。
對於 42.195 公里的賽事來說,還有什麼比這條藍線更能保障所有人的完賽速度的呢?(圖片來源:崔英善)
賽道補給和服務
柏林馬拉松的賽道補給有一個天然的優勢,就是他們的水都是市政自來水直接接入,去年我們看到本以為是無限供水的,後來發現也是有額度的,總共的供水量是 24 萬升水,平均每人 6 升,起終點加 15 個補給站每個站平均每個人其實是 350 毫升。而配備的 100 萬個杯子平均到每站每人其實也只有 1.5 個杯子,絕對不是土豪到可以預備大量剩餘物資,也需要精打細算,科學配置。
這次跑在賽道上,其實溫度偏高,我會常常覺得熱和渴,可總是需要的時候很快就會出現噴淋、海綿用水、水、飲料、水果等等。回來再研究,發現柏林馬拉松的補給完全沒有採用紐約、倫敦、芝加哥的每英里分佈,也沒採用東京的每 2.5 公里分佈,而是前鬆後緊,在體力比較充沛的 15 公里前佈的比較遠,在特別需要補給的 32.5 公里後佈的相當密。在最後相當挑戰的路段,都是陰涼的道路,還時時遇到補給,這些時候, 特別感慨於組織者的“你懂我”。
賽道補給站的安排非常的人性化(圖片來源:崔英善)
觀眾與樂隊
柏林馬拉松的組織者認為,賽道沿途的氛圍是創造快速賽道的重要構成部分。一路除了熱情的柏林觀眾在為你加油,組委會還定點安排了 80 多個樂隊在不同時段表演,為跑者鼓勁,音樂風格極其多樣,所有的上坡前都有給力的節奏,這一切都讓我在堅持的時刻,腳下更多些力量。
定點安排了 80 多個樂隊在不同時段表演(圖片來源:崔英善)
頂級選手
前面我們說過柏林的獎金和其他大滿貫賽事相比實在是有德國人力求經濟實惠的作風,但是為什麼這些頂級選手會願意放棄更高的獎金可能性來柏林呢?除了路線設計外,我個人認為,這是柏林賽事運營中最精髓的內容。
如果你看到基普桑衝過終點時未能打敗貝克勒屈居亞軍,看到 Mark 上前時露出的微笑,那是老朋友的微笑,那是一種“你懂的”的微笑。
柏林馬拉松現任賽事總監 Mark Milde 是柏林馬拉松創始人、德國馬拉松之父 Horst Milde 的小兒子,他從小就和哥哥一起發號碼布、在水站服務。大了以後,他負責聯繫精英選手,哥哥負責接待 VIP。他的全馬最好成績達到 2 小時 50 分 36 秒,還曾以 11 小時 22 分完成了羅德鎮的大鐵賽事。
德國馬拉松之父 Horst Milde,夫人 Sabine 與 Mark (圖片來源:崔英善)
Mark 在 22 歲時就優化了精英選手賽時的補給方案,也是他在 2001 年請到了日本名將高橋尚子,刷新了世界紀錄。此後在柏林極其有限的預算內,通常精選出的兩位頂級對戰選手成為柏林馬拉松宣傳報導以及賽事服務的所有核心,他的眼光和信譽總能為柏林吸引全世界的關注、展現出最頂級的比賽。
Mark 的眼光和信譽總能為柏林吸引全世界的關注、展現出最頂級的比賽。(圖片來源:崔英善)
如果你在轉播中看到 3 位領跑員為第一集團領跑,他們領跑的方式和隊形也都是由 Mark 開創的,就是為了保障對戰選手最穩定的節奏和最佳的狀態。在賽後的慶祝 Party 上,你會看到貝克勒和基普桑在台上按主持人的要求熱舞一段兒,靦腆但是真實,那時候他們就是全場的明星。
已經是第三次奪得柏林馬拉松女子冠軍的衣索比亞選手 Aberu Kebede 說::“我喜歡柏林馬拉松的一切:平坦的賽道,熱情的觀眾,組委會細心照顧精英選手的方式,總是幾乎完美的天氣。對我們來說沒有更好的馬拉松了。
那麼,世界上最快的賽道對 Mark 來說究竟有多重要?
Mark在一次採訪中說:
〈還會誕生一個世界紀錄嗎?那當然會很棒。但是更重要的是,所有的選手都健康平安地回到家。〉
這就是經過兩年的觀察和學習,看到關於柏林馬拉松為什麼有著世界最快賽道的一點思考。絕大部分的細節並不能盡表,因為就像柏林馬拉松的組織者介紹的,強大的組織和賽事管理能力才是保障實現最快賽道的重要條件,這需要各個環節緊密相扣。從創始人 Horst Milde 傳承到今天的 Mark Milde,以打造馬拉松和路跑賽事為熱愛的生活,43 年過去已經為柏林馬拉松沉澱了太多太多。
總是忍不住想展望一下中國,在我們的賽事數量如此爆發性增長的這個階段,哪一個賽事,真的會茁壯成長,能夠為中國的觀眾帶來衝擊世界紀錄之戰呢?
主筆:崔英善
橙光線馬拉松賽事管理培訓講師
服務馬拉松賽事管理者,讓中國有更多的好賽事,是我們的使命。
以上文章與圖片由橙光線授權刊出,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運動筆記之立場。
*跑步知識 盡在運動筆記*
往下滑看下一篇